当前位置:首页 > 媒体中心

9月1日起,退休返聘有新规,HR必看!
发布时间:2025-09-09
  • 我要分享
    • QQ好友
    • 新浪微博
    • 微信

  • 9月1日,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而言,是一个重要的政策节点——此前沿用多年的“退休人员返聘按劳务关系处理”的规则正式废止。这意味着,企业再想通过“返聘退休人员免缴社保”降低成本的操作,可能面临法律风险;而退休返聘人员的权益保障,也首次被纳入更严格的规范体系。



    一、政策变了:退休返聘的“劳务关系”滤镜碎了

    在此之前,根据最高法相关司法解释,企业招用已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,双方发生用工争议时,一律按“劳务关系”处理。这也让不少企业认为,退休返聘人员无需签劳动合同、不用缴社保,用工成本低且灵活。

     

    但从9月1日起,这一“默认规则”被打破:若退休返聘人员满足4个条件,可能被认定为劳动关系:

     

    1. 遵守企业规章制度(如考勤打卡、遵守保密规定);

    2. 接受企业岗位安排(非自主决定工作内容、地点);

    3. 从事的是企业主营业务(非独立外包的临时服务);

    4. 领取固定报酬(非按项目结算的劳务费用) 。

     

    与此同时,人社部此前发布的《超龄劳动者基本权益保障暂行规定(公开征求意见稿)》也明确,退休返聘人员将逐步享受“工伤保险、加班费、带薪休假”等权益。比如,企业需为返聘人员缴纳工伤保险(部分地区已试点),若返聘人员在法定节假日加班,企业需按不低于工资300%的标准支付报酬。

     

    对企业来说,这不再是“低成本用工”的红利期,而是“合规用工”的考验期。近期已有案例显示,某餐饮企业因未给退休返聘的厨师缴纳工伤保险,厨师工作时摔伤后,企业被判决赔偿医疗费、伤残补助金等共计12万元。

     


    二、HR紧急应对:3步重构退休返聘用工模式

    面对政策变化,HR无需恐慌,关键是从“模糊管理”转向“精准合规”,通过3步调整用工策略:

     

    第一步:重新评估现有返聘人员,划分“关系类型”

    建议先梳理公司所有退休返聘人员,根据其工作内容、管理方式,判断是否可能被认定为劳动关系:

     

    1. 若倾向“劳动关系”(如车间技术顾问、行政专员,需打卡考勤、服从安排):立即补签《劳动合同》(注意:退休人员无法签订“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”,建议签订1-2年固定期限合同),并按当地规定缴纳工伤保险(如广东、江苏等地已明确,超龄人员可单独参保工伤保险);

    2. 若倾向“劳务关系”(如外部审计顾问、临时项目专家,自主安排工作、按项目结算):需修改《劳务协议》,明确“工作成果交付标准、劳务费用结算方式、双方无劳动关系”等条款,避免出现“考勤管理、固定月薪”等易被认定为劳动关系的表述。

     

    举个例子:某制造企业返聘退休的工艺工程师,若工程师需每天到岗指导年轻员工、遵守车间作息,就属于“劳动关系”,需签劳动合同并参保;若工程师仅每月到厂2次提供技术咨询、按次结算费用,则属于“劳务关系”,需完善劳务协议条款。

     

    第二步:优化薪酬结构,明确“权益边界”

    无论是否认定为劳动关系,HR都需重新设计退休返聘人员的薪酬体系:

     

    1. 若为“劳动关系”:需将“加班费、带薪休假”纳入薪酬计算,比如返聘人员月薪8000元,法定节假日加班1天,需额外支付8000÷21.75×300%≈1103元;

    2. 若为“劳务关系”:需在劳务协议中明确“劳务费用是否包含加班补偿”,避免后续纠纷。比如约定“劳务费用为项目总包干价,包含所有工作时间的报酬,不另行支付加班费”。

     

    同时,建议为所有退休返聘人员购买“商业意外险”(如雇主责任险附加超龄人员保障),即使未被认定为劳动关系,也能覆盖意外医疗、伤残等风险,降低企业赔偿压力。

     

    第三步:建立“返聘人员退出机制”,降低长期风险

    退休返聘人员年龄较大,身体状况、工作精力可能出现波动,HR需提前建立退出机制:

     

    1. 签订协议时明确“退出条件”,比如“若连续3个月无法满足工作要求,或出现重大健康问题,企业可提前30日书面通知解除协议”;

    2. 定期(每季度)评估返聘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健康状况,避免因人员胜任力不足影响业务,或因健康问题引发安全事故。

     


    三、长远建议:从“成本思维”转向“价值思维”

    政策调整的背后,其实是鼓励企业“用好退休人员的经验价值,而非单纯降低成本”。对HR来说,不妨换个思路,将退休返聘人员打造成企业的“宝贵资产”:

     

    1. 搭建“经验传承平台”:让退休的技术骨干、管理专家担任“内部导师”,通过“师徒制”带教年轻员工,比如某车企返聘退休的研发总监,指导团队攻克新能源汽车电池续航技术难题,既发挥了专家价值,又降低了核心技术流失风险;

    2. 探索“灵活用工场景”:针对季节性、项目性需求,优先选择退休人员提供服务。比如电商企业在“双11”期间返聘退休的仓库管理员,负责库存盘点,既解决短期用工缺口,又因“项目制劳务关系”降低合规风险;

    3. 关注政策红利:部分地区对“聘用退休人员的企业”有补贴支持,比如上海规定,企业聘用退休人员并缴纳工伤保险的,可按缴费金额的50%申请补贴。HR可主动对接当地人社部门,争取政策优惠。

     

    合规是底线,价值是目标。9月1日的政策变化,不是给企业“设限”,而是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从“粗放”走向“精细”。对HR来说,既要守住“合规用工”的底线,避免法律风险;也要看到“退休人员经验价值”的潜力,通过科学管理让企业与返聘人员实现“双赢”。

     

    建议HR在9月第一周内完成现有返聘人员的梳理和协议调整,若有不确定的地方,可咨询当地人社部门或专业劳动法律师。毕竟,在政策过渡期,“早调整、早合规”才是最稳妥的选择。